你家里有智能音箱吗?你家里的智能音箱利用率高吗?从去年开始,一众的智能音箱产品逐渐进入了我们的生活,这种具备语音交互能力的智能产品迅速出现在我们的家庭和朋友圈,以及各大互联网分享平台上。相信有不少人会为了这种新奇的体验而买单,笔者也是其中的一员。但一番体验过后,智能音箱在满足了我们的猎奇心态之后,还有多少用武之地呢?笔者家里那个落满灰尘的智能音箱告诉我们,智能音箱其实还差的很远……
智能音箱已成鸡肋 影音机器人将成家庭新宠
现阶段市售的智能音箱真的是鸡肋产品吗?这种看上去很酷炫的产品究竟是否值得我们购买呢?在体验了多款近期发布的智能音箱类产品后,笔者借着今天的这个话题阐述一些自己的看法,希望能够给即将选购这类智能产品的读者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,让您选购真正值得购买的产品,避免遭遇消费陷阱!
智能音箱为何成为吃灰的“鸡肋”
尽管智能音箱开创了语音控制和人机交互的先河,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,但在笔者看来智能音箱只能是智能硬件的一个初级形态。以国际上最为著名的两款产品为例,即使亚马逊echo和苹果HomePod作为智能音箱也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。
对于这些出身显赫的洋品牌,尽管亚马逊echo和苹果HomePod拥有精良的做工,领先的技术和算法,抑或拥有出色的音质表现,或许在欧美市场已经获得空前的成功,但是对国内的用户而言,这仍旧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产品。中国用户“望洋兴叹”的尴尬,无不显露出这些国际巨头无本土化服务的硬伤。
而在功能层面上,亚马逊echo开创了智能音箱的先河,也激发了人们对于智能硬件的畅想,然而其本质依然也仅仅是个音箱。人们通过语音交互可以获取各类信息,收听各类音频资源,实现家居控制,以及一些其他基于音频的服务。音频作为主要的内容载体,这本身就限制了这类产品的应用环境。智能音箱,说白了,仍旧只是一个音箱!
无论是亚马逊还是苹果,他们的产品均存在功能单一、资源匮乏等劣质,这主要因为他们的软件开发环境完全基于国外,而非本土。在笔者看来,中国的智能硬件市场则必须要由中国的企业承托起来,因为他们更懂国人的需求,更容易整合中文应用环境的资源。
无论是背景雄厚的洋品牌,还是雨后春笋一般萌生的本土品牌,要想在中国市场获得市场的认可,笔者认为必须具备三大核心因素:其一,内容及服务要基于本土;其二,不应仅局限于音频服务;其三,优质内容的资源整合。
智能音箱作为一个音箱,其所能承载的功能和内容相对有限,因此开篇我们将其称为“智能硬件的初级形态”并非捕风捉影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品的不断迭代,当前形态的智能音箱产品存在这极高的“被淘汰”的风险。
本文属于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:智能音箱已成鸡肋 视听机器人将成家庭新宠//sh.zol.com.cn/681/6813175.html